宁国乡村振兴路上守护者和探路人 ——记宣城盟员“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吴志辉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发展阶段的不同,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宁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以盟员吴志辉为代表科技工作者正在发挥守护者和探路人的角色,积极摸索高附加值林地托管整合模式,为林业现代化蹚出一条新路径。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七,宁国大雪。宁墩镇南阳村第7村民组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的两条林区主干道修建项目今天正式动工,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村民们正等着吴志辉来一起见证。

      瑞雪纷飞,本来50分钟的车程吴志辉开了将近100钟,此刻,村民们已在路口等了他一个多小时。吉日里喜庆的开工炮声在白雪覆盖的山间如春雷撼天动地,冷冽的空气里弥漫着硫磺的气味,仿佛回到老时光里的春节。1996年23岁的吴志辉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转眼在宁国工作已26个年头,从弱冠之年走到了两鬓微霜知天命,他走遍了宁国山核桃产区的山山水水。

      吴志辉,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宁国自然资源规划局(林业局)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者。2021年作为全省林业系统和宣城市科技界唯一代表,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坚守——初心不是用来记忆的,更是用来实践的  

 

     1996年,吴志辉从安徽农业大学林业系毕业后来到宁国市林业局工作,平生第一次看见山核桃树,那一年宁国山核桃种植面积18.67万亩,年均产量不到一千吨。26年过去,吴志辉始终秉持着科技为农、科技兴林的初心,已然成长为我省山核桃种植最具权威的“意见领袖”,先后主持十余个省级以上山核桃种植科研及科技推广项目,主持制定《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指南》国家行业标准以及《地理标志产品 宁国山核桃》等3项安徽省地方标准,建立起被产区林农广泛接受应用的山核桃种植管理技术体系。2012年他开设工作博客——宁国山核桃,发布文章250余篇;2019年开通“山核桃种植者”微信公众号,汇聚林农粉丝2450人,累计发布推文365篇,目的就是持续发声,让更多林农掌握先进技术,更新理念。他就像是行走在宁国山间的山核桃科学种植百科全书,林农们戏称他是“核桃树的守护神”,也是“自家的财神爷”。

    如今,宁国市山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3%,年产干籽1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安徽省首位和全国第二位,山核桃从业人员8万人,总产值15亿元,其中一产6亿元。

     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吴志辉作为全省林业系统和宣城市科技界唯一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归来,吴志辉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这是我第二次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动之余,更多地在想,如何才能不负重托。初心不仅是用来记忆的,更是用来践行的,我们还能做得更多!”

 

困境——林农等不起,宁国山核桃产业等不起

 

    民盟中央前主席费孝通主席在《乡土中国》里曾经说过“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这句话总让吴志辉有深感触动,20年他正从科技工作者渐渐变成社会工作者。

    近年来,山核桃产区的生态安全和林木衰退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作为高附加值经济林的山核桃曾经给与宁国林农们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长期以来的传统管理方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退化,病虫害频发等等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山核桃主产区也在快速空心化、老龄化。“目前,山核桃产区的精壮劳动力主要集中在55-65岁之间,每年都会有因采摘山核桃意外跌落受伤甚至死亡的事故,既是‘金果子’,也是‘血果子’!”吴志辉不无感叹的说。

    挂网采收、禁用化学除草剂,推广单轨运输机和无人机授粉、施药等等是吴志辉针对问题开出来的技术药方。但是他深知,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已经很难重振山核桃产业,“我必须实现向一名农村工作者的转变”吴志辉说得坚决。

     1981年以来,历经“林业三定”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次林改,宁国山核桃林“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经营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加上林道、灌溉等基础设施薄弱,造成山核桃林的管理、采收及运输极为不便,比较效益降低,农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统防统治、张网采收、轨道运输等新技术新设备难以推广,产区林分退化、产量波动等一系列风险逐步浮现。“谁来种林、怎么种林”是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当前集体林权改革深水区必然是生产关系层面的探索。

      在吴志辉和宁国市林业工作者共同推动下,《宁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方案(2019-2023)》正式出台,开始大力实施生态安全、基础设施、主体培育、科技创新、质量品牌“五大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破局——山核桃产业探索托管和整合模式

 

    “宁国林农是一群可爱而可敬的人。农民的问题,让农民来解决,也一定会解决,必须激发起林农改变的内生动力。”吴志辉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更放在心上。从去年腊月到虎年正月,他已经走了将近20个山区村民组,开设了12期山核桃种植者公益大讲堂。

   “过年大家都在家里,也有时间来听。今年山核桃减产有目共睹,措施说出来更有说服力!”每到一个村民组,大伙都会架起木炭火盆围坐在一起听吴老师讲课,或者在他的见证下在禁用除草剂的村民约定上盖上红手印,或者商定集资修路,或者约定山场整合托管计划。宁国万家乡云山村汪胜富感慨地说:“这辈子我能认识他,是我的幸运,更是荣幸。”在宁国山核桃产业振兴的路上,吴志辉从来不孤独,他始终把林农放在心上,林农自然也一直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

      推进山核桃全程托管工作和以村民组为单位的山场整合是吴志辉为当前产业破局开出的两剂药方。托管和整合可以并行而互相促进。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而他的技术底色以及林农的信任,为吴志辉推进这两项难度极大的工作提供了可能。

     山核桃全程托管创新了林业经营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未来谁来管理的问题。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为可能,为大规模张网采收、统防统治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林农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增加了林农收入,实现了“离山不失山,不管也收益”。

      高附加值的经济林全程托管不同于农业大田的托管,林农利益诉求更多,林地情结更重,一山多户的现状更增加了整合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难度可想而知。2018年开始,吴志辉积极推动山核桃全程托管经营工作,从无到有,截至2月底,宁国市已经涌现出各类托管主体18家,涉及7个乡镇,总面积1.06万亩。甲路镇庄村忠爱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章忠庆成为国内产区散户多山全程托管第一人,托管面积4600亩;2021年,安徽省首家专业从事山核桃专业托管服务公司——宁国市众赢农业托管有限服务公司正式成立。2020年10月,安徽省宁国市探索山核桃林托管经营入选全国集体林权制度首批典型案例。

     如何解决一户多山问题?以村民组为单位,林农积极参与,利用多种方式降低每户的山场块数。在历经2年7次失败后,2022年1月,南极乡杨狮村茶厂村民组整合工作取得突破。全组85户中71户参加整合,平均每户山场数量下降4.6块。目前宁国市已有三个村民组完成第一轮整合,另有三个村民组正在进行中。南极乡龙川村小曹村民组51户全员参加了整合,村民曹其元激动地说:“这在我们村破天荒的事情。”

 

   克难——执着追求的乡村振兴信念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林地托管理念迅速传播,托管模式的讨论早已不再围绕“好不好”,而是“如何能变得更好”,而整组整合工作也终于开始破冰。但是发展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21年宁国产区减产,收入低于预期,一些托管户对这种只捡不打、采收期过长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多山分散的现状依然横亘在托管经营者面前。

     发展道路上的螺旋迂回,让吴志辉明白林托管模式正在迅速走向深水区。林地托管组织如何进行企业化的规范管理,提高劳动力效率?如何创新利益分成和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多方利益关联?如何将众多托管经营者联合起来,共同组建品牌和抵御风险?整组整合工作也仅仅是开端,如何提炼规范化的模式,实现2.0版本?……问题不断涌现在脑海,这种陌生感就像1996年他第一次站在宁国山核桃树下,他却始终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知行合一,一定有答案。托管工作要用“根据地模式”、以基地建设带动整组整合等等综合性的方法路径也逐渐浮出脑海。他希望宁国的林地托管模式和整组整合能在所有林业工作者和林农的共同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大家都来探索,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总能摸索出最适合的道路来。”山核桃产业未来发展道路上需要政府、社会和林区林农更多的支持,他需要更多战友……

      吴志辉是中国民主同盟宣城宁国总支的普通盟员,盟内同志都说在吴志辉身上总能感受强烈的“盟味”,那是振兴宁国山核桃产业的责任和担当,是深厚的学养与精深的专业以及对于名利的淡泊和面临挫折时不轻言放弃的坚韧。吴志辉说自己特别喜欢民盟的一句话——“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大道至简。

      民盟前辈张澜先生曾说,“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心之所爱,行之所向。择一事,终一生,不舍初心方得始终。在宁国山核桃和林农身上,倾注了吴志辉半生心血,也融入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信念。

      吴志辉在接受安徽电视台采访时说:“这青山绿山背后,都是我一个个林农朋友,宁国山核桃是大自然赐予宁国林农的特殊礼物,我想帮助林农把这份家业守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让他们的日子能够过得更好……”

        聚水成涓,聚沙成塔,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需要点滴涓涓细流的汇入。

 

 

                                                                                     民盟宣城市委会  朱静

 

2022年3月2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