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效益,共享人生出彩,实现教育公平

——在质量视野下问题导向中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的思考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被嵌入社会大系统之中。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相互转化似乎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一味将教育公平问题当作是社会问题来解决也会使教育丧失其本体性和独立性。因此,实践中既不能把社会问题当成教育问题,也不宜把原本属于教育的问题社会化。教育改革要在质量视野下实现公平的原则。

【关键词】 教育 ;公平;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优先位置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机会的提供与获得来源于社会公平,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始终要把受教育者的成人和成才放在首位,把教育平等放在前面,作为一名民盟成员,不断学习十九大报告,找到改革的方向与动力。笔者结合岗位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建设美好安徽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实现教育公平要在统筹教育资源上发力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分层次、分阶段看待。无论在任何国家,教育公平都不是一个有或无的问题而是一个实现程度的问题。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教育公平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但不同国家的教育公平实现程度不同,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教育公平也情况迥异,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公平也表现各异,即便在同一学校,内部在微观层面上也会面临着实质差异。所以,教育公平兼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就是要通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把教育的质量提高上去,同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能充分体现出共享发展理念。

由于人们对于资源的追求,教育资源的分配无形中产生很多的不平衡,有城乡环境与软硬件条件的差别、教育类型与时段的差异、教育群体与受教育个体个性的差异等方面。

伴随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在硬件方面推进教育公平成效显著。中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截至2016年底统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取得跨越式发展;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4%,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5%,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我们在为这一组组数字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意识到通过教育公平推动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仍长路漫漫。

城乡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不均等,这种不平等更大程度上不是硬件上而是优质师资资源的不均等,虽然说有很多优秀教师仍然坚持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但是也要看到,城乡差异导致择校和资源分配的矛盾,甚至导致诸如房地产畸形发展、异地高考作假等社会与经济上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消除差异,实现教育公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提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加大投入,使全民都能共享教育的成果,享受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资源的统筹上需要政府发力做好服务,也体现出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互动关系,在互动中阐释共建共享的内涵所在。

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在消除城乡差异上,业已实施的县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也在逐步做到优质教师队伍的资源共享,高中招生计划将更多比例下放到乡镇初中,骨干教师支教、送研下乡等措施,让城乡教育逐步走向公平。

二、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本质上是教育质量的提升,资源上的公平有时难以真正实现,但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教师可以在改革上下功夫,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实现教育的公平。

在程序性教育公平,比如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获得教育的机会均等,强调制度的透明性与公平的可度量性等等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关注实质性教育公平,比如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个体的主观感觉。相比之下,通过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与教育方法改进使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平等、教育质量平衡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

一所好的学校不仅其管理制度健全,更在于这些制度能真正落实到位,教职员工依法依规治校意识强。学校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理念的三个转变:即由宏观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规模扩张做强做大向内涵发展做优做精转变,由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转变。

一个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由“教”师变为“导”师,课堂由老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通过紧张、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质量的提升永远在路上,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牢记使命,在党的十九大引领下,努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才能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让每个受教育者享受优质高效的教育,享受公平的教育。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提高教育质量。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实现教育公平要关注弱势教育类型和群体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不同类型的教育都要办好。

现在教育行业在不断升级向多元化发展。需求多元化。未来教育行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细分赛道,每一个赛道都满足不同的需求。内容个性化。这个改变因为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需求升级,教育群体的铜需求,需要有更加个性化产品去满足这些家庭的教育诉求。产品服务化。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做服务的,做好产品,把服务的细节做到位是未来教育机构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些学校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因为服务不到位。教育品牌化。终极的壁垒还是品牌和质量,如果每个学校都做出品牌特色,都有很高质量,教育的公平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关注点始终要放在最贫穷、最落后、最困难的角落。

社会发展进步了,群众对教育尤其是幼儿基础教育有了更高的需求,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以满足大家的需求,让孩子们更好成长。优质公益的学前教育,可以让成千上万个农民工孩子、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与大城市孩子一样的学前教育,让社会和家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也体现在对少数特殊教育群体的教育上,智障儿童和生理缺陷孩子的教育也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付出,让他们享受到公平教育。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个重要的途径。不同教育群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诉求是不一样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培养是养成教育的关键,公平教育也是要求对每一名受教育者的个体成长予以关注,使人人都能成人,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而言之,对于教育公平而言,不同社会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客观存在,我们不可能为了教育公平而将这些差异人为的抹平。但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质量发展,从教育公平到社会公平,打通通道,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成为未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吴秀芬(民盟宁国二支部、宁国市津河中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习近平。

[2] 《十九大报告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青在线,张国 刘世昕


2018年7月5日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