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员追寻】许杰——从广德走出的中国地质学家
许杰(1901-1989),号兴吾,安徽广德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该校地质系,受业于李四光教授等名师。1925年大学毕业后,在安庆建华中学和安庆一中等校任教。1930年,由李四光举荐,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开始致力于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研究事业。1936年,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在宁国页岩之下的绿色页岩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与英国的笔石化石,对地层对比和笔石研究都十分珍贵。1937年,又在浙江西部的于潜塔山采集到奥陶系上部和下志留统底部的笔石化石,这是中国华南区奥陶系和志留系分界处的第一次重大发现。
1943年,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从事爱国民主活动。抗战胜利后,随研究所迁回南京。1946年,曾以地质调查为掩护,去皖南山区给新四军送过药品和通讯器材。在迎接南京解放中,许杰团结和说服中央研究院的同事,抵制了国民党当局南撤研究院的企图。1947年,通过对皖南、浙西及赣北的宁国页岩中3个心笔石的中国新种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华南区笔石群与澳大利亚笔石群的密切关系。1948年,与马振图合作,通过对湖北宜都八字脑剖面的研究,首次在扬子区发现刺笔石,并建立了寒武、奥陶之间的宜昌期的3个化石带,其中包括笔石2属9种及亚种。
1949年建国前夕,许杰应召赴北京,出席全国科学会议的筹备会议,共商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大计。1949年底,奉命接管和改组了安徽大学,先后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和校长。1953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3.1-1954.5担任民盟安徽省支部筹备委员会(民盟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调任地质部副部长,长期分管地质科技等方面的工作。1954年9月起,连续当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又被选为五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2月起,任中国民主同盟二至五届中央常委、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
1957年起,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代理事长、名誉理事。1957年冬,他参加我国赴苏科学代表团,参与制订中苏两国科技合作协定和我国发展科技的12年长远规划。1959年,兼任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地质图书馆和地质博物馆。1959年,研究了湖北竹溪上奥陶五峰组具有特殊附连物的栅笔石和青海柴达木下奥陶统的1个新的笔石群。1964年,与陈培洛合作,对一个十分难得的、保存完好的笔石立体标本进行了精心的解剖,写成《论三角笔石》一文。1965年,发表了关于笔石体的复杂化的重要论文,这是他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笔石演化的一篇重要代表作。
1976年,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他又率领中国地质代表团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出席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5届理事会,提高和扩大了我国地质工作在国际地质界的地位和影响。1976年,和赵裕亭合作,对中国笔石科的演化和分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978年,赴新疆霍城果子沟实地考察了奥陶纪地层,观测到笔石分子相互混生的现象,提出了关于笔石动物群发源中心的重要假想。1979年,当选为该会副主任委员。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起,他改任地质矿产部顾问。1980年7月,兼任该部科技委员会主任。1982年秋,许杰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笔石专业组第2次学术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特征及含笔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的学术报告。1983年11月,地质出版社把许杰有关笔石研究方面的重要论著11篇汇集成《许杰笔石论文集》正式出版。198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许杰同志是我国笔石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在腹足类、三叶虫古生物学方面有很多建树。长期担任地质部及地质科学研究院的领导职务,对新中国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很有贡献。